党群工作

【“四史”学习专题】中国共产党第一位思政课教师:李大钊

2021年04月05日 18:41 马克思主义学院 点击:[]

“四史”学习专题】中国共产党第一位思政课教师:李大钊

 

李大钊是我国大学里最早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授他从1920年7月至1924年底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在女子高等师范、师范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多所学校任客座教授
他面向广大青年学生开设了《史学思想史》《史学要论》《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社会主义》《现代政治讲座》《唯物史观研究》《社会学》等多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作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他既是系统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又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位思政课教师。

 

上图是1923年北大政治系二年级学生贺廷珊在“唯物史观研究”课程考试中的答卷“试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要义并其及于现代史学的影响”李大钊先生阅卷评定为95分,这从一个侧面既反映了当时学生听课的认真程度,又体现了李大钊讲授思政课的良好效果。

作为北大乃至中国第一思政课教师李大钊集研究、教学、宣传于一身1918年,他发表了多篇思政类核心论文:《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他热情歌颂十月革命向中国人民介绍布尔什维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他发表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的《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

1919年,他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六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他从1920年起在北大政治学系、史学系先后讲授“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现代政治”“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编写《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等多部思政类专著和讲义。

 

他的“唯物史观”课程讲义

李大钊在课堂上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他热情宣教、循循善诱、倾心传授知识对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犹如“空谷足音”青年们亲切地称他为“良师益友”。可以说得益于他的思政课教学与研究使北大成为马克思主义最早发生影响和向全国各地广泛传播的发源地之一毛泽东后来也说过:“没有共产党以前,就有马克思主义了,那时李大钊同志就宣传共产主义唯物史观,有书为证。”

由此,北大也成为中国第一所开设思政课,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正式课程的大学。

 

 

画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大学校史馆藏,校友李雄范创作)

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中国最早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思政课社团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由邓中夏、高尚德、何孟雄、黄日葵、罗章龙等19人秘密发起成立。

 

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会员合影

1921年11月17日,在蔡元培校长支持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京大学日刊》发布启事,正式公开。到1921年,该研究会会员发展到50余人。

 

 

 

 

 

 

 

刊载于1921年11月17日《北京大学日刊》的《发起马克斯学说研究会启事》

他十分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崇尚“人格教育”,关注学生品德修养几近完美地展现了教师的师德与风范他认为—— “教育只是偏重知识,而忽于使用知识之人格,知识也不过是作恶的材料。”为此,他对教与学双方都提出了教育主张他倡导教师—— “至少于每小时授课之余,当授以三五分钟的人格教育,使人们相互之间,都能以赤裸裸的真面目相见,而知识教育的效用也因此增进。”他号召学生—— “青年呵!你们临开始活动以前,应该定定方向……若是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无到达的日子。”李大钊的这些观点对当前的课程思政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亢慕义斋”图书室旧址

“自学浑不倦,诲人何其勤”(陈毅《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诗)正是他作为第一思政课教师的鲜明写照,他十分注意帮助青年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经常教导学生们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而奋斗要不图虚名踏实工作。

电视剧《觉醒年代》剧照

在课外的李大钊先生是一位不辞辛苦、不计回报、耐心细致指导学生学业进步、思想升华的好导师他经常谆谆告诫学生融入社会、服务工农是青年学生真正成才的必由之路一定要到劳动群众中去锤炼自己从严谨、求实一面而言“很注重实际的资料和比较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的先驱。

 

《每周评论》上《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

 

1919年3月,他在《每周评论》发表《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一文,开中国企业工人生活调查之先河,他还指导北大的一些进步学生到开滦矿区等地进行社会调查这些学生在工人中深入调研后写出了《唐山劳动状况》调查报告发表在《新青年》上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与黑暗提出了改良工人待遇和组织强有力工人团体等问题……他亲自策划和指导的大学生思政课社会实践直接推动了当时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进一步结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北京大学平民教育徽章。北大学生邓中夏、廖书仓等发起成立“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传播了科学知识和马克思主义,培训了一批工人运动骨干

1925年,李大钊到河南郑州一带走访农村,撰成《土地与农民》一文,利用大量调查资料,对农村土地问题、农村革命动力做了深入分析,是中共论述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文献之一。

李大钊还是一个乐于、勤于和善于运用“第二课堂”的思政课教师。有一次学生们组织了题为“社会主义是否适宜于中国”的专题辩论会邀请他作辩论会的“评判员”这次辩论会进行了两天之久他以极大的兴致全程参加北京各大专学校许多学生和教职员也赶来参加会场里座无虚席,连教室门口都挤满了人双方的争辩异常激烈。最后,李大钊应学生要求做了总结性发言他讲话时声音不大但言词里却闪现着坚毅和信心道理说得透彻明白深深地吸引了听众,使大家心悦诚服。在辩论中对社会主义持反对态度的一个北大学生,在会后感慨:“李先生以唯物史观的观点论社会主义之必然到来,是一针见血之论,使我们再也没话可说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永远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榜样

 

作为北大的教授作为学生的导师李大钊堪称我辈当代思政课教师的楷模。

 

北京共产党小组在北大红楼图书馆李大钊主任室成立

中共“一大”前共有党员58人,其中24位是北大人,共有8个地方党组织,其中7个地方党组织中有北大人,6个地方党组织的负责人是北大人。在中共“一大”的13代表中,有5人是北大学生和校友。

 

 

“中共一大”前北大的中共早期党员名单

 

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前,北京支部成员共12人,包括: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喆、朱务善、李骏、张太雷等,基本上都是北大师生,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时,全国有党员58人,其中正在或曾在北大工作和学习过的党员有22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喆、朱务善、张太雷、李骏、沈雁冰、李季、袁振英、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包惠僧、张申府等,13名中共“一大”参加者中,在北大学习或工作过的有6人:毛泽东、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王尽美、包惠僧,更重要的当然是陈独秀、李大钊。

 

“南陈北李”(左图为陈独秀,右图为李大钊)

 

 

电视剧《觉醒年代》剧照,李大钊与陈独秀

 

 

画作《新青年》(北京大学校史馆藏,校友刘大鸣创作)

 

来源:共产党员网,北京大学

编辑:安济森

初审:安济森

终审:罗美玲

上一条:【“四史”学习专题】党史研究——从党史中感悟人民至上的深邃意蕴 ——韦玮 下一条:【“四史”学习专题】党史上的今天——4月5日

关闭

版权所有:顺德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